文化苦旅读书心得

时间:2024-07-14 11:44:32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15篇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15篇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化苦旅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1

书籍是我们生活的导航,它教会我们去尊重他人也尊重自我,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然而读《文化苦旅》,当茶余饭后咀嚼着其中优美的文字,欣赏古代历史人物的零碎故事,都能让人有所感、有所动。

打开一本好书,迎面扑鼻的是清香而深邃的气息,仿佛是那新翻耕的泥土散发出馨香。在若有若无的音乐声中,我们能够随意想象,想象自我是蓝天,一望无际;想象自我是月夜,寂静美丽;想象自我是海浪,澎湃不息;读小说,我们会随着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运或喜或悲;读抒情的散文诗歌,我们会在作者淡淡的忧郁中品味他们对生命、生活、自然的态度;翻阅简便诙谐的书,我们能够尽情地放声大笑,把一切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

然而读《文化苦旅》,让人变得深沉达观。

任何物体都有承载它的器皿,唯有知识无垠无度。文化的承载,不只是书籍,就像余秋雨所言,历史文化的沧桑,散布于历史的古迹中,需要人慢慢去探索、挖掘。托尔斯泰曾坦言:梦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恰恰罗素·罗兰又说:“智慧,友谊是黑暗中唯一的光亮,倘若没有钥匙,如何打开智慧之门,又何谈放射光芒?文化苦旅这本书,昭示古代历史,人类告别愚昧混沌,从事文化探寻的历程与辛酸。文化,看似平凡,实际上是人们心灵与古今中外一切民族优秀文化,智慧相结合的过程,也是继承与发展的过程。沉溺纸醉金迷的世界,让我们远离了文化的正面熏陶。读《文化苦旅》,不但能改变人的气质,还能使人树立更为健康人生观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辜负苍天赋予的.生命,成为沧海中不可缺少的一粟。这对于人生的回答,对于国家的培养,对于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对人类的历史,无疑是最好的回答。

读《文化苦旅》,是一种陶冶,是一种享受。

在茫茫人海生芸芸众生中,不以荣辱待己,不论成败待人。不热衷追名逐利,使自我超凡脱俗,你会仰头看天,蓝天澄清,白云悠悠,释怀心里的郁结,应对现实,笑对人生。在物欲横流的日子里,品味古人谈的“知足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的教诲,会注入一股清醒剂,欢乐地生活着。当我因辛勤工作而收获甚微感到牢骚满腹时,书会告诉我要笑对生活,这时我会浑身充满工作的活力;当我遇到困难,想打退鼓堂时,我想起了嵇康,他是如何退出浑浊的官场,如何独善其身,激励我,鼓起勇气继续努力;当我志得意满时,一个个历史人物的兴衰荣辱告诉我盛极则衰……

《文化苦旅》让我体会”怦然心跳“的共鸣,有一种“莫名感动”;《文化苦旅》让我进行自我审视,也曾感叹人生百态。我只愿心境伴书平和而宁静,灵魂伴书纯洁而超然。有时候读书不是一种消遣,而是提高自我的学识,开阔自我的眼界,聆受文化的熏陶,畅想无暇的梦想。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2

是的,透过《文化苦旅》,我了解身为一个中国文人的自尊、自卑、自怜,对一些不可挽回的沦丧、记忆,对历史中的苦难,对文化在未来欣欣向荣的生命力,惟有明白过去,明白一切的弊病,才可以用澄明的心去接受那坦然而透彻的生命!

余秋雨说“一提起笔就感觉到年岁陡增”,我也时常在青春年华的岁月中,体悟到苍老的悲凉,却隐隐透着静谧,当我们的心头上的年龄互相矛盾时,不妨去走走吧!

定要走过生命的历程,才能回归宁静;定要走过文化的苦旅,才能体悟其中的恒久。在案头,我时常伴着古人放达的脚步,走走那千年的山水,纵使不能在古迹下凭吊,我可以试想文辞中的意境,于此,千年的灵魂才得以交融,这不是人生中另一次的`旅程吗?

即使现今的我无法背负历史的重担、文化的苦旅,我却可以用一种千年的文字,去看看漂泊者对中国文化的叩问与辩证,看看生命在劫难后的停驻与重生!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3

漫漫长夜,轮轮皎月。夜深人静的时候悄然翻开这本土黄色的书,那仿若大地般的色彩,似乎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洗涤,斑老的书皮,就像经历了书中余秋雨先生写的那不堪回首的历史,来到我们身边,是要告诉我们历史的点点滴滴。

借着茫茫月色翻开书,视野模糊了,我们渐渐走近了书中的情境与思考。像一群从未回过家的孩子,流放到一块熟悉却又陌生的土地,迫使我们不得不抬起头一点一滴地看下那个“我们”的文化和历史,曾经被我们遗忘甚至唾弃的一切又重新来到我们的眼前。

再看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实像、壁画依然不言,我们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一般。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却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我们竟然不仅不争不抢,还把那一马车、一马车的文物输往外国。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再次来到我们的眼前。那一幅幅美丽的图片成了我们国人文化中深层的蕴藏。我们在这儿看到,已经缺失了曾经的鲜艳亮丽,那斑老的图画时候美的标本,纵使它曾经残缺,被人无情的,任意的`虐踏。

看完《上海人》,我简直自愧不已。曾经傲人自居“我是上海人”,如今回首在思,曾经的我就是一个傻子,抓住一个羞辱自己的名号自霸骄傲。书中以徐光启为值得书写的开端,他能在一个愈趋封闭、衰朽、宋明新儒学占统治上峰的封建时代坦然开放的接受、传播西方文明,甚至受洗皈依基督宗教,他的影响决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文化交流者,他给古老的中国注入了完全异质的文化血液,也树立了一个“新人”的榜样。是啊,上海人,有什么了不起?

至今还记得此书中,作者借某个日本学者的话“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来挽回中国的民族自尊和自信来,而以往那些他刚刚咬牙切齿描写的中国的愚昧、荒蛮、落后、病态都集中处理算在了王道士一个“个人”的身上,这种形式习惯似乎已成了中国的一种病态:中国只要一有了坏事,便据说总是因为某几个“小人”作乱的缘故,而中国一旦有了好事,便肯定是证明了整个中华民族“向来优秀”的集体荣耀。深深叹息,曾经高傲的自尊究竟哪儿去了?

夜间跟着余秋雨一路依稀走来,又于夜色迷茫中渐行渐远,虽然征程漫漫,却终究走出了他的“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4

琴瑟为伴,共谱生活乐章,激昂澎湃;纸笔为伴,共写人生,绚烂辉煌;我与你为伴,探访中华,走过漫漫文化长路。与你为伴,我触摸到你朴实的笔风;与你为伴,我感受到你对中华文化的独特感悟;与你为伴,我听到了你发自内心的呐喊。

读你,仿佛一股股暖流缓缓流入心间。散文写成美文不易,写出点历史文化意味更难。余秋雨的历史散文,也许可以让人二者兼得。这种写作方法令人称奇。“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你用你那朴实的风格,生动通俗的语言向我们诉说那远古的悲哀。

……此处隐藏9539个字……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思考。

“对历史的激情总是会增加生活的负荷,历史的沧桑感会引发一种生命感。”这是作者的感叹,也是对读者的启发。一个人的一生也是一段历史。人生之路是曲折的;回头看身后留下的脚印,在骄傲的同时难免会感到一丝惆怅。因为无论你的成功多么辉煌,总会留下这样那样的遗憾。作者在山河之间跋涉,为了记录历史的足迹和文化的灵魂;我们在生活中跋涉,是为了记录生活的真谛。

看完《文化苦旅》,留下了苦涩的回味;那么漫长的人生之后,我们会留下什么呢?

来自新华文轩书店的感受:在山水中读历史,在历史中读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让灵魂受文化影响,受精神洗礼,这是我读《文化苦旅》时得到的最强烈的感受。也许,我还没有完全理解作者的深刻含义。也许,我还没有真正读懂这本书的含义。然而《文化苦旅》的苦涩哀愁奏响了时代的最后的声音,警示世人,令人惋惜!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15

第一次接触《文化苦旅》是在同学的课桌上,翻了前言,感觉很趣味。最开始买的精装版,之后又买了一本简装的。

那时还是高中,但《文化苦旅》我断断续续看了接近两年,学业的繁忙,诸事的不顺,让我对人生有一张慢慢颓废的感觉。

但与此同时我也没有放弃阅读《文化苦旅》,在阅读途中渐从中感受到与此刻世界所不一样的东西。

一种学者对文化的诚恳,一种前人对文化的赤诚,一种从不放弃对自我内心所渴求的力量。反映到现实世界,其实也是一种精神力量。

《文化苦旅》是当代学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

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

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经过一个个古老的物像,描述大漠荒荒,黄河礼貌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

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形神俱佳地表现了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

经过文化人格、文化良知的描述和回忆,展示了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以及文化的走向。

杭州,这座钟灵毓秀的城市,在普通人眼里无非是西湖美景、三潭映月、断桥残雪,以及灵隐的幽静,雷峰塔与白娘子的传说。

因为看了这篇文章,我还专程到杭州西湖边走了一走。

走在苏堤上,慢慢的回味这着杭州西湖的发展历程,无处不笼罩着文化熏染的气息。

在余秋雨先生的《杭州宣言》中并没有重复常人的思维,而是冷静思考,用一种看似水利专家的眼光,静静的述说杭州西湖建设的历史脉络。

在文章里,大诗人白居易、苏东坡变成了水利专家,利用当时有限的政治权利维护着西湖的生态环境,为西湖为杭州的人文历史创造着基础条件。

他们是博学多才的大家,也是有文化有信仰的旅客。

他们在西湖建设,亦留下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绝唱。

它让我看到一种同席慕蓉所说的那样“中国人向来是一种坚韧的生物,他们在最深的泥土里翻滚,他们用自我的骨血和肉体来换回一个新中国”。

在这些大爱中,我逐渐的感觉到了我身上所拥抱的小爱的不足之处。

它让我反思、让我羞愧,让我看到这个世界还有不一样的一面,还有更加不一样的一面。

这都是阅读所带来的一段历史它反映的不仅仅是当时的一种社会状况,更多的可能是一种社会之间人与人的相处一种人性和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这才是历史发生的意义,我们挖掘历史的意义。

当然,从文化苦旅中我们也能更多的了解它的作者余秋雨先生,从中国人教版的科教书中,我们所理解的余秋雨先生是一位名声大噪的散文家。

他最令人熟知《都江堰》让人感觉到的是对老祖宗的敬畏和感恩,对完美事物的留恋和赞颂。

都江堰是这样讲的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

长城的礼貌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礼貌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它,就是都江堰。

从中我们能够看到余秋雨先生对文化的热枕,一位文人对文化的温柔,这其实也是他对文化苦旅的态度。

而《文化苦旅》它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一种以“文化大散文”的新的写作潮流。

阅读《文化苦旅》,抛却阅读本身能带给你的平静与积累之外,他在书中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背后的思考更是必读的理由。

直到此刻还记得文化苦旅的一些片段,回味时也常常湿润了眼眶。那种热爱将会传递给你,让你思考,感慨,重新唤起对文化的赞叹。

它会让你从内心里骄傲于五千年历史的深邃,也会感慨时代的终结。

而文化苦旅的苦并不是浅意上风餐露宿之苦,它真正苦在看到礼貌的衰败而无力拯救,内心所承受的巨大悲痛。

这场旅途不仅仅是余秋雨的科考之旅,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中华礼貌的再一次追溯之旅,各处腹地历尽之后,方才展现给我们一个由远及近的中华礼貌之旅。

我们容易被这本书的厚重震撼,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旅行的过程中,正是感受文化的`最好契机。

余秋雨先生在旅途中,体味各地文化,将各地文化糅合在文字中,为我们带来一场别致的文化盛宴,让我们由衷产生一种对文化的敬畏和信仰。

《文化苦旅》的灵魂在于一个“苦”字。

这个苦不是旅途中收到的苦累,而是指“中国文化历史”像一个苦命的老者,经历风雨,苦行至今。

中国文化体现一种“苦涩”的承载,一种艰苦的传承。这种苦最能激发每个国人深爱中国文化,敬爱中国文化,宣扬中国文化的职责感和使命感。

文化是滋养一个民族灵魂的源泉,文化始终是民族精神和民族素质的纽带。

中国文化经历千年时间的洗礼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已受到不一样程度的破坏,甚至灭亡。

我们惋惜的同时,余秋雨先生经过此书告知文化的沧桑和唤醒传统文化重建苦难意识。

余秋雨先生在最末文曾说“可能会有那么一天,可我等不到了”。和他散文集中“我等不到了”感触是一样的。

但彼时,我为了更加深刻了解文化苦旅以及余秋雨先生而在网上查询了一些资料。

有些言论,对余秋雨先生确实很不公平。否认了余秋雨先生的人品,以及对文化苦旅书中那些华丽的藻的批判。

我在想,人必须是要遵循自我最内心的最真实的想法。在没有这些对余秋雨先生不利的言论中,我从文化苦旅中感受到的是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和余秋雨先生对文化的热忱。

我相信一个能写出如此文章的人也必须不是一位心胸狭窄,只爱卖弄才华的人。

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总而言之,余秋雨先生的才华值得敬佩,《文化苦旅》也绝对值得一阅。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