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折叠》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京折叠》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京折叠》读后感1刚看中国作家获得了雨果奖,就迫不及待的围观了这篇获奖作品。许多人遗憾受篇幅限制,情节有点没能完全展开,我却觉得写的恰到好处,就好像好多事情,一些真相,都只能是点到为止,过满则亏。
老刀为了生活,铤而走险去穿越空间,从第二层的研究生到第一层的上流人士,也从而窥见了些许生活的真相。前进的过程似乎并不困难,然而所有的变数从踏上返程的时候才接踵而来,道德的责问,因为一层空间的工作疏忽而受的伤,好像这些现象在现实中总有缩影,受伤吃亏的总是最平凡的人们。而所谓的上层人士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特权。
老葛的话冰冷而淡漠,他说在这里呆的久了就木了,习惯了,虽然自己也是底层出身,但很多事情是无法改变的,只能旁观。
真相永远残酷,我不知道老刀是不是真的理解了折叠社会的真相,但事实已经摆在那里。社会在发展,科技要进步,无处安放的只有越来越多的大多数。难道一层社会发展的代价就只能是压缩别人的生存空间么?如果真如老葛所说,上面的社会日升日落,繁荣了衰弱了所有的变化都传不到下面的社会去,而下面的社会也就永远固守着自己的模式潮起潮落,依然为吃不起好点的饭,上不起好学校而挣扎,那是不是对于老刀这样的人而言生活就真的没有了指望?历史的车轮滚滚,终将绝尘,只是希望所有的人都能有安坐的地方。
《北京折叠》读后感2《北京折叠》这本书是新生代作家郝景芳写的,这部科幻小说获得了雨果奖,《北京折叠》这本书是短篇科幻小说,只有四十页。科幻小说是很难读懂的,必须要细细品味,才能找到书中的精华,才能找到书中蕴含的奥秘与书中神奇的文字。
《北京折叠》这本书写的是建筑工建筑了这座折叠城市——北京。北京这座城市被分为三层空间,分别是: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间,有五百来万人口,生存时间为第一天清晨六点至第二天清晨六点;大地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第二空间生活着两千五百来万人口,生存时间为次日清晨六点至晚上十点;第三空间生活着五千来万人口,生存时间为晚上十点至清晨六点。也就是北京一天有四十八小时,第一空间的人享用二十四小时,二三空间的人共同享用二十四小时。主人公老刀就是生活在第三空间的人,故事是老刀为了给抚养的女孩治病,他冒着生命危险闯入第一二空间当送信员挣钱。
读完这本科幻小说,我有许多的感想。首先,就是这座折叠城市的不公平,第一空间的人们享受的是最高待遇,他们的工资很高,住的都是别墅,每一家都有机器人帮他们打扫房间;第二空间的人都是蓝领,待遇比第一空间弱很多;第三空间的人可有可无,都是清洁工之类的,如果不担心第三空间的人会失业,那么早就把清洁工他们替换成机器人了。第一空间的人享受的是一天的时光,而第三空间的人只能知道夜晚是怎样的,他们一生连看个日出或知道太阳长得是怎样的都没门,一二空间的人用得是十万十万的钞票,二第三空间的人用得是十元十元的钞票,第三空间的人是绝望的,也是可有可无的。现在的北京难道不是这样吗?许多人因买不起市中心的房子,只能怀着羡慕之情眼巴巴地望着住在市中心的精英们;我想,穷人最害怕的是什么?应该是你走在繁华的街道上,别人用轻视的眼神望着你,侮辱你的尊严,并且没有一个人从眼神里透露出怜悯之情吧?世界总是不公平的,有才干的人会被仰慕,无能的人会被轻视,无论在哪些地方,这一点都能深刻地体现出来。
这本书对任何读者都有深刻的映像,我要再仔细地读这本书,再次体会书中的精华。
《北京折叠》读后感3相较于《三体》的影响力,获得雨果奖最佳中短篇的《北京折叠》口碑却没有那么广受好评。第一次读这本小书是在郝景芳获得雨果奖之前,这次再读倒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平淡的故事,并不突出的情节,没有了第一次看到时那种对折叠世界的新奇感,不过这次读更多的'是把眼光放到了人情上。
第三空间的老刀为了能让收养的女孩儿糖糖上一个好点儿的幼儿园,不惜冒着入狱的风险穿越第二空间替人去第一空间送信。原以为是权且充当帮有情人传达美意的信使,结果却着实让老刀见识了什么叫物欲横流,非但没能促成佳话,还拿了人家保密费替人隐瞒。有关吴闻的小插曲令人有些诧异,其无视第三空间的劳动人民建议新提案,而后又因接连的小错误使得原应按时的转换延迟甚至重来一次,在这样的城市环境前提下,空间转换应该是极其重要有秩序不妨碍三个空间所有人日常工作的,但第一空间的人却因这样那样的疏忽恣意控制转换时间,这样岂不是打断了另外两个空间的节奏?或许这也从反面说明了第一空间的权势吧。第三空间的人会为一点空调费争执不下,第一空间的人却在富丽堂皇的会议厅里掌握着整个北京的折叠。
《北京折叠》读后感4《北京折叠》个人感觉,比较温和,甚至有些悲观。主角老刀只是为了挣钱,让女儿上一个好一些的幼儿园。
从第三空间,往返于第一二空间送信,而送的这封信,也不是什么衣带诏,只是帮助一个第二空间的少年,追求一个第一空间已经订婚却隐瞒少年的姑娘。顺便,帮助第一空间的成功者,带了药给瘫痪在床的双亲……
老刀生活在第三空间,做垃圾处理,在第一空间得知,机器可能代替垃圾处理工,但是当权者为了第三空间的就业问题,否定了垃圾分类机器的提案。
老刀有惊无险的回到第三空间,从此继续上班,担忧着有一天自己会被机器取代。老刀无力承担反抗者的角色,作者似乎也无意去触碰这一点。从格局上,似乎不够宏大。但作者大概只是希望聚焦于小人物,最无能为力的,也最自私的反抗。有一点宿命论的味道。似乎小人物在大格局上无力改变历史。个人觉得,这个中篇,构思精当,但写得略草。没有挖掘更深的意义。如果支撑一个长篇,会更有空间。毕竟,阶级这个问题,真的很值得探讨啊。整个世界,整个人类文明,都存在着阶级,统治,控制和歧视。
这一点上,《北京折叠》换成《纽约折叠》《东京折叠》,从意义上讲,都是一样的。哪个民族没有歧视?哪个民族没犯过错误?
希望人们和科幻作者的格局一样,没事儿别老狭隘民族主义,多思考思考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穷也好,达也好,谁也阻挡不了一颗兼济天下的心嘛。
《北京折叠》读后感5在我看来,《北京折叠》难得之处,在于把眼光投射到了最底层的人身上。而且,不仅仅是凌空蹈虚的摹写(讲真,刘慈欣的赡养人类,就像他在其他作品里犯的错误一样,所有的人物都仅仅是他想阐述的达尔文社会学的一个没有血肉符号),而是真实地再现了一个底层人的困境、希望和挣扎。这篇小说在谋篇布局中,也通过各种细节描写,赋予了某种现实性,她笔下的第三层世界让曾经在京郊城中村迷路的我产生了共情,仿佛又回到了那天拥挤不堪的街道,老刀就像街上那些面目 ……此处隐藏1612个字……分配上只有第一空间的1/3且是晚上,可以说是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
虽说只是一部只有短短两万多字的科幻小说,但对照当下的中国,却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北京折叠》读后感9好多人说这作品文笔平庸故事平庸,什么伪科幻什么的,其实他们说的也没什么不对的,只是这类人的审美意象就局限于科幻本身吧,不会上升到文学的高度。好的文学一定是从现实社会中高度抽像后再文学意化的。这篇文章的科幻可以说没有一点科技含量,文笔没有一点美学元素,故事更谈不上跌宕起伏,但它有一点是当下文学欠缺的,或者说它有一点是带着预言意义的,那就是它浅显直接的揭示着当前中国社会中隐藏的强大的趋向,可怕的不可改变性。这个作品和香港电影十年是同一类型的,或者说就是同一种意象的不同表现,一个说的是香港,一个说的是大陆。香港的那电影有张艺谋的电影《英雄》意象美吗,有它好看吗,有它精彩吗?个人的答案是绝对没有,可以说对于“事不关己”这种心态的人来说,看十年绝对会睡着的,但它获奖了;同样,北京折叠也获奖了。但其实这两个奖项都不是我们大陆人赋予的,也就是说我们依然生活在美丽的雾里,看不到或者不在乎前方阴雨绵绵带来的隐忧,而明天,不久的明天,如果一不小心,就会像这两部作品中的世界原样抵达,多么可怕!基于此,在现实还未成为科幻之前,我们能通过科幻来看到或者思考现实,你说,这样的作品不该获奖吗?一点点的改变都是闪闪发光的金子!
科幻作品不仅在于文字描写多美好、想法多新奇,而在于通过对未来的幻想反思当下的生活;这部作品里面有很多隐喻,相信北漂一族会有很多感想。
《北京折叠》读后感108月21日,80后女作家郝景芳凭借仅仅两万余字的《北京折叠》摘取了第74届雨果奖中短篇小说奖,一时间名声鹊起,以至于收录了这篇小说的《孤独深处》各大网站,书店纷纷售罄,怀着对上一届获奖作品《三体》的无比崇敬,先在网上找到了作者授权的电子版一睹为快。
读完的感觉,怎么说呢,觉得实属一般。虽然把三个不同阶层的人用时间和空间彻底隔离开,整个城市如同三个频道交替出现这个想法很有新意,但是如果你看过《三体》或是电影《逆世界》,恐怕会和我一样更喜欢那种不同维度的隔离方式或是镜面般的隔离美感。
贫富差距极大,生活在三个空间的人,不但在收入,工作内容和生活环境上差异巨大,连时间这一基本权利都没有得到公平的分配,这一观点无疑是本书的亮点。但个人觉得有关时间资源的不平衡,至今没有任何一个作品能有电影《时间规划局》中那个每个人手腕上有一个死亡倒计时,母亲愿意分给儿子10分钟的生命来换他一顿安稳的早餐那一幕来的震撼;有关贫富阶层的生活描写,我的感觉是作者既没有体验过真正富人圈的生活,也没有真正经历过诸如垃圾场分拣垃圾这种工作(我干过半年,所以我知道),所以读起来有点味道不足;科幻成分来说,远没有《三体》这种纯科幻的冲击感;感情描写上吧,自然没有言情小说的细腻与柔和,情节描写上更没有星新一或是希区柯克那种用最短的篇幅描写一个曲折故事的功底;情怀上吧,远比不上囧哥,大冰这类的生活写手;文笔上吧,也没有龙应台,冯唐或是和菜头之类的文字高手的驾驭能力。所以“随便写着玩的,碰巧拿了个奖”是我读过以后的真实感受。
值得一提的倒是翻译这篇文章到英文,帮助作者获奖的幕后英雄翻译刘宇昆(上图里那个腼腆的帅哥),这位美籍华裔即是个程序员,又是个律师,还是个业余翻译家,真正的牛人一枚!(写程序,学法律,学外语这三大耗时费力最不容易出成效的活能一起搞好的人物绝对是人尖子),他的精湛的翻译水平和文理兼修的知识面与文化修养,帮助中国作家的作品被世界所认同,难怪知乎上专门有一个人截取了《北京折叠》的部分段落进行中英文对比,相比中文部分的语法错误,逻辑不清,词不达意,英文翻译的准确,细腻与美感实在是起到了镀金的作用。
《北京折叠》读后感11《北京折叠》一言以蔽之,讲述的是阶级。
北京分为三个空间,每个空间的人享受着不同的时间,阶级分明。这一点上与诸多反乌托邦小说设定相似。
表面上世界一片和谐,但实际上充满了弊病,穷人的无奈,既得利益者的麻木,以及统治者的粉饰太平。阶级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人类越文明,似乎阶级就越分明。似乎统治者,特别乐于给人类分类。
元朝把人类分为五等:一为蒙人,二为鲜卑人,三为色目人,四为汉人,五为南人。印度则按照种姓制度分等级。分类、分级利于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也是希望百姓各归其位,耕者有其田,老者有所养,君君臣臣。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统治者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
整个世界,整个人类文明,都存在着阶级,统治,控制和歧视。这一点上,《北京折叠》换成《纽约折叠》《东京折叠》,从意义上讲,都是一样的。哪个民族没有歧视?哪个民族没犯过错误?
希望人们和科幻作者的格局一样,没事儿别老狭隘民族主义,多思考思考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穷也好,达也好,谁也阻挡不了一颗兼济天下的心嘛。
《北京折叠》读后感12暑假,在故事侠老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一篇短篇小说《北京折叠》。这篇小说获得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作者是科幻作家郝景芳。
故事的主人公叫老刀,老刀住在一个折叠的未来城市北京。折叠的北京分为三个空间: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第一空间有500万人口,他们生存的时间是从第一天清晨6点到第二天清晨6点,他们享有完整的24小时。第二空间生活着2500万人口,他们生存的时间是从次日清晨到夜晚10点。第三空间生活着5000万人,他们生存的时间是从夜晚10点到第二天清晨6点。三个空间不停地转换。第三空间居住的主要是建筑工和垃圾工,第二空间的职业要优于第三空间,第一空间的职业又比第二空间更好。
故事主要讲述了老刀的一次冒险:老刀是一个在第三空间的垃圾工,他为了在垃圾站捡到的小孩子糖糖能够上一个好的幼儿园,就冒险去第一空间送信赚钱。他先来到第二空间找到秦天,又到第一空间送信给依言。原来秦天和依言曾经是情侣,但是依言隐瞒了自己已经和吴闻结婚的事实,依言让老刀带信并保守秘密。老刀在第一空间经历了意外和波折,并在老葛和秦天的帮助下回到了第三空间。
读完了《北京折叠》,我领悟到,地位高并不代表就是完美的、幸福的。举个例子:生活在第一空间的依言,她既想拥有一个很好的生活条件,也想拥有秦天对她的爱,但是她选择了吴闻,和他结了婚,却不让秦天知道这个事实,让秦天一直深爱着她,她是多么的自私呀!老刀的父亲是这个城市的建造者,却控制不了转换的时间,他的后代只能生活在第三空间。
老刀虽然生活在第三空间,但是他特别关心别人,他在垃圾站捡到了一个小女孩,并且精心照顾她、呵护她,给她取名叫糖糖,把她当成自己的女儿一样,看着她渐渐长大,努力给她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比起依言来,谁在真诚地对待别人呢?老刀在那么艰苦贫穷的日子里,却那么有礼、关心别人,他是多么用心啊!为了糖糖上幼儿园,冒着危险去第一空间送信,他是真有爱心,是一个高尚的人。
我想生活在第一空间,但要有一颗充满爱的心和高尚的品格。